9.11.2011

紀念久依依

十年
真的好快呀
終於體會到什麼叫「一瞬間」

今早要和佛青班的高中生聊愛滋病的防範
結果他們的第一項議程
是分享個人對9/11事件的感想和記憶

結果這一群九十後真是太年輕了
大部份人都說
沒有印象

自從2000年到過紐約一趟之後
今年4月才舊地重遊
當然見到的只是重建後的紐約市
但也欣慰這個一度是癈墟的地方
已經燃起了新氣息

世貿遺址如火如荼施工中
世貿中心鄰近地區重建計劃
從廢墟中找到的鋼鐵,以下有解釋


曾發表過的文章(南洋商報專欄)
2002年之一

很快的,九一一事件一週年紀念日就在眼前,其實九月十一日,也是我在「星島日報」上班兩週年的紀念日!
   
來報社上班的第一天,很巧的也是九一一,不過那是前年的事。當時沒有特別在意九月十一日有甚麼特別,只是公司通知我說「你在十一號來上班吧」。沒想到一年後的同一天,竟然是改寫美國民主自由歷史的一天。
   
對於二千年九月十一日發生的事情,已經不是記得很清楚了。中午時分走進報社,主任在不久後才抵步,填寫了一些員工表格之後,也在主任的帶領下,向一些其他部門的同事打個招呼。至於採訪部的同仁,像往常般還在外面「拋頭露面」採訪新聞,無法在第一時間內看到「精英記者群」的「盧山真面目」。   

然而一年後的九月十一日,卻發生了重大的事件。適逢當天是我休假,所以「如常」的在太陽照到屁股後,才心不甘、情不願的離開溫暖的單人床,扭開電視,看到兩橦樓在大火中,轉到另一台,又是同樣的畫面,再轉一台等於沒轉台,知道大事不妙了。仔細注意才發現「國難」寫在新一版的美國歷史書上了。身為新聞記者卻這麼「後知後覺」,應該記一大過!

當天沒有被招回報社上班,主要是遠在三千哩外的洛杉磯記者,根本無法做到任何現場報道,我們只能以周邊新聞、人物反應、社會情況等作為採訪主題,當天許多報章都出號外。之後我們採訪組每天晚上都開會,討論採訪內容和方向,在選題方面就殺不少腦細胞,大家都因為採訪工作搞得精神有點錯亂。

接下來一波的報道,則是英美聯軍攻打阿富汗。記者群再次忙得團團轉,雖然沒有到達不分晝夜工作的地步,也沒有被派往阿富汗做戰地記者,可是生活在局勢不是很稳定,大家懷疑會不會有下波反攻行動的環境裡,大家口說「恢復正常生活」,可是實際情況都「心知肚明」了。
   
這一年來美國的社會真的變了,除了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狂颷,對移民社區而言,最大的打擊莫過於美國移民政策緊縮、簽證程序更加嚴格,在一片愛國反恐、加強國土安全浪潮聲下,移民天堂的美喻,可能不用多久就會不滅自亡。

這一年多以來,我寫了不下一百篇和九一一相關的新聞,從九一一事件反應到全民捐血捐款,再到炭疽菌和機場安全等。新聞總是環繞著生活,當生活離不開九一一時,自然的所有新聞都和九一一連上關係。最近訪問一位消防員,問他有沒有覺得更受民眾的尊敬?他說沒有太大差別,因為美國人一向都敬佩執法人員。至於有沒想過死在災場會很「英雄」?他表示,每個消防員都想成功完成任務、每天都有家人等著他們回家、他們都希望自己四肢健全的榮休。對他們而言,最悲痛的莫過於參加同僚的葬禮。這位消防員在九一一事件之後,被派往紐約世貿大樓廢墟協助善後工作,期間參加了四位消防員的葬禮。

今年的九月十一日,除了是我在「星島日報」兩週年、九一一恐怖事件一週年紀念日之外,還會有甚麼不一樣的事件發生?拭目以待。

2002年之二
在眾人把目光放在九一一事件周年紀念活動上之際,有一群劫後餘生的幸運兒最近才剛出院,身體多處被大火燒傷,紗布、拐杖和輪椅,他們承受的何止是皮肉之痛。

踏入九月份,美國的天氣有些變化,傷感愁意的秋風讓人不免想起一年前的浩劫。各個媒體,不論是平面或電子的,都開始了系列的回顧九一一專題報道,一個個讓人看了心酸的畫面,再次浮現在眼前。其實很多讀者和觀眾表示,他們不想再看到飛機撞向世貿大樓的畫面,並非已經忘記無辜的犧牲者,只是不想再走進悲痛的回憶。

從來不知道美國有那麼多首動聽的愛國歌曲,除了國歌、星條旗處處可聞可見之外,球賽開賽前、電影開映前、活動開始前,都要來首愛國歌曲,紅藍白的服飾成了潮流,「天佑美國」、「團結就是力量」等成為口頭禪,不止海報,連郵票都印有些字眼。關於阿富汗、回教、恐怖主義的書籍洛陽紙貴,生意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清真館。

這一年來,從民調結果顯示,美國人比外來移民更「堅強」,大部分的美國人受訪時表示,雖然生活品質已經改變,但是他們已經走出陰影,甚至有四成的受訪者認為,九一一根本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。在政治領域裡,九一一之後的重建工作也沒有成為候選人爭論的話題,就以紐約州長競選為例,對手以九一一話題攻擊尋求連任的州長,但是民眾反應證明「殺傷力」並不強。

相對的,一個以加州少數族裔為調查對象的民調結果卻顯示,九一一對他們帶來了重大的負面影響,收入減少、失業率提高、對社會安全感到恐懼等。然而九一一事件,也提高了少數族裔的愛國情操,雖然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太強,但是卻十分支持布殊政府反恐行動。

在系列的專題報道中,除了回顧改寫美國民主歷史的事件,也讓人發現許多九一一的「餘波」仍然在發生。就以「遺腹子」為例,當時的孕婦,現在手中抱著可愛的小寶寶;當時痛不欲生、淚流滿面的她們,現在變得更加堅強。可憐的小寶寶永遠也感受不到爸爸的愛,但是美國大眾都為他們募款,成立教育基金,讓他們感受人間的溫暖。

一張張被沙塵暴「上裝」的臉孔,第一次讓人感到,不論是白人、黑人或黃種人,大家在剎那間都變成了灰啡色的泥人。這個畫面對全球觀眾來說,並不會感到陌生。但是,鏡頭背後還有許多生還者是被抬出來,而不是跑出來的。他們的身體被大火燒傷,在與死神博鬥,經過長時間的護理之後,這些劫後餘生的幸運兒最近出院了。

ABC頻道最近播出專訪這些正在康復者的專輯,不再有英俊的面孔、不再有美麗的秀髮,手指腳趾不見了,聲音也變得沙啞了。紗布裹著燒傷的皮膚,然而正在流淚的心,卻沒有止痛藥可以治療。由於手腳皆被燒傷,他們必須特殊的治療程序,種種的復健過程,更是讓他們痛不欲生。對於可以逃出生天,大家感謝上帝,對於有勇氣活下來,身邊的家人功不可沒。
電視台已經公布在九一一紀念日當天不播廣告、航空公司送出一日免費機票、所有教堂將在第一架客機撞向世貿大樓的時間,同一時間響起和平與祈願的鐘聲,還有各種大小的紀念儀式。讓我們一起為罹難者默哀一分鐘……

2002年之三
備受矚目的九一一周年紀念日,在愛國歌曲、燭光與淚水中結束,很多人擔心的「會不會再有一波的攻擊」,也在白宮發出的「橙色戒備」下平安度過。除了布什總統親臨的零點廢墟、五角大廈、賓州西南部的郊區之外,每一個社區都進行追思與紀念活動。

九一一周年紀念日當天,我被派往洛杉磯國際機場採訪,在這個聞「機」色變的日子,很多人都有不乘搭飛機的禁忌,導致班機的起降次數較往日下降百分之十九,「冷清」的場面是繼去年機場關閉以來最明確的一次。

對於七月四日美國獨立日當天,洛杉磯國際機場埃及航空公司服務櫃檯前,發生了疑與恐怖組織有關男子開槍殺死兩人的悲劇,大家都記憶猶新。事隔兩個月,在九一一紀念日當天,警方增派兩百名警員到場駐守,配合警犬隊、保安人員等,戒備森嚴的機場讓人感到更有安全感。

去年四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班機當中,有三架(分別撞毀在世貿雙子塔和五角大廈)預定飛往洛杉磯國際機場,為了永遠的紀念這些罹難的機組人員及乘客,機場當局在行政大樓前的巨型旗桿下,設立了一面刻有所有罹難者名字的銅牌,在降半旗與鮮花的襯托下,更顯悲痛的感覺。

採訪國際航班終站的乘客時,得到了各式各樣的答復。有人樂觀表示「生死有命,富貴由天」,難得各地機場不擁擠、不必排長龍,是搭飛機的好日子。也有剛剛領到簽證馬上趕來一圓留學夢的莘莘學子,避免夜長夢多,那怕是九一一周年紀念日,也照樣登上飛機把握難得的機會。

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移民政策緊縮,大使館在簽發入境簽證也附加了更複雜的手續,嚴格的背景調查使到很多人過不了關,即使領了大學錄取通知書(I-20),也無法順利拿到F-1學生簽證。不管是首次申請或是要求更新,苦等三幾個月才拿到簽證已經變成平常事,最終簽證申請被拒的更是大有人在。

八、九月份是美國大學秋季開課日子,但是仍有一大批,特別是來自亞洲和中東的學生,由於拿不到簽證而無法如期向校方報到,這些學生有些申請被拒,有些則申請仍在處理中。根據「今日美國」報道,愛荷華大學有五十一名學生無法取得學生簽證,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,其他選修物理和化學的學生,則必須經過更深入的背景調查。而賓州大學一百多名(大部分來自中東)的國際學生,由於大使館仍在處理簽證申請,所以肯定錯失秋季入學資格。

根據國際教育中心統計,在上一個學年裡,共有超過五十四萬國際學生到美留學,為美國經濟帶來一百一十億美元的收入。雖然國際學生佔據的學生人數比例不高,可是對美國大開門戶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,申請被拒的學生紛紛轉向到加拿大、澳洲、英國等地。

美國的教育水平之所以取得領先的地位,外國學者參與的研究與交流項目居功不小。以愛因斯坦曾經任教、水平和地位與麻省理工學院平起的加州理工學院為例,一千一百多名的研究所學生當中,亞裔佔了一半。學者和教授們認為,如果這些學者都拿不到簽證,回不了美國,不說經濟收入減少,最起碼對學術領域的影響已是非常顯著。

2004年 
轉眼又是911事件3周年紀念日,美聯社的民調顯示,98%的美國人對這宗歷史上的恐怖攻擊事件仍然記憶猶新,同時清楚記得自己當時在做些甚麼。今年除了有連串的紀念活動,佛羅里達州民眾因為颶風「三度逃亡」相信是一種另類的「紀念方式」。

911事件之後,恐怖分子並未就此罷休,先後在世界各地發動攻擊,造成無數無辜人士傷亡的流血事件。而美國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造成的陣亡軍人人數,也在911事件3周年前夕,突破1千人大關。

每年來到911事件紀念日前夕,不管是電子或平面媒體,都會製作一些與911事件相關的專題,然而怎樣做得和往年不一樣、有更多的華人角度等,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。紐約與洛杉磯相隔3千多英哩,想要找到華人談談他們不一樣的感想或經歷,確實考倒我們,也因為這個原因,所以採訪的重任就落在紐約的同事身上。

洛杉磯地區不管是官方或民間組織,紛紛透過升旗、敲鐘、音樂會等方式紀念911事件,當中我就採訪了一項稱為「心靈釋放」的演唱會及展覽活動。最引人矚目的是高達18呎、由鋁片製成的雕塑作品,底部是一個五角形,象徵著五角大廈,兩幅站立的彩繪圖畫象徵著燃燒中、尚未倒塌的世貿大樓,圖畫背後刻有殉職警消人員的名單,圖畫前的兩個空框象徵「人去樓空」,而最前端、也是最具象徵性的就是在世貿大樓倒塌後,仍然鼎立的三幅鋼架牆。

這幅作品是由加拿大籍女藝術家創作,將會在未來2年在北美地區巡迴展出,並在2006年,也就是911事件5周年紀念時,在紐約畫下句點,並在當地作永久展示,象徵著加拿大人送給美國人的紀念品。

另一項則是稱為「音符傳和平」的音樂會,參與者以音樂、舞蹈、歌劇等,傳達反戰爭的訊息、播散愛與和平的種子。這項活動原本是因為紀念1999年的哥倫拜高中槍擊血案而舉行,如今則以強調和平為主,很自然的讓人將之與戰爭、911事件聯相在一起。

相對於美國其他地區的民眾,佛羅里達州人可算是以「多災多難」方式來紀念911事件周年。在前後不到1個月時間裡,佛州人3次因為颶台來襲而被強迫疏散,從查理斯、法蘭茜斯到愛娃,今年的颶風季節果然「猛」。許多人因為颶風痛失家園、甚致家破人亡,對他們而言,遭受的打擊不遜於911事件。

談到911事件,又怎能漏掉麥可摩爾的「華氏911」呢?這部創下紀錄片票房紀錄的電影,不但讓麥可摩爾荷包大漲,他出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時,更被認出和難逃「被噓」的命運。然而,這位「爭議導演」已經還揚言為「華氏911」報名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獎,能否入圍和創紀錄,我們拭目以待。

911事件3周年紀念前夕發生的俄羅斯人質事件、澳洲駐印尼大使館爆炸事件等,讓美國人不免擔心下一次的恐怖攻擊事件,將在何時何地發生,特別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即將到來,恐怖分子會否像影響西班牙大選那樣,再次對美國發動攻勢,是大家擔心和關注的事。期望911事件的亡魂得以安息之際,也期望不再有更多無辜者成為恐怖攻擊事對的紀念對象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