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25.2011

給Joe的祝福

Joe Chiu 趙尚賢
跑僑社線的記者,可以寫的大新聞不多,但是可以聽到的故事卻是不少。因此,願意跑這條線的記者不多。

傳統僑社,或統稱的老僑,多以講粵語為主,準確一點來說,應該是台山話、四邑話。反觀洛城的記者有九成以上是講華語(普通話、漢語),所以形成一種溝通上的障礙,雙方的互動只限於記者會內容,不會有閒聊或私底下的交情。

多年前因為成為報社唯一會講廣東話的記者,就順理成章接下了傳統僑社這條線,也開始了與老僑的一段淵源。僑領們大部份都是退休者,平時有空就是到公所打打麻將,到茶樓喝喝茶聊聊天,高談闊論兩岸和統、選舉等問題,他們雖然身在美國大半個世紀,心卻緊繫著故鄉,不但關注祖國的政經文教進展,還經常返鄉探親,不遺餘力在家鄉出錢修橋補路建校等。

曾經擔任中華會館主席、龍岡公所主席的趙尚賢先生,就是其中一人。因為他是一個出錢出力做事的僑領,所以我們見面的機會還蠻多的。他在擔任中華孔教學校校董會會長時,發動籌款擴建學校;在擔任福地會會長時,又率領修繕中華墳場工作。對於一個退休的老人來說,這份熱忱與活力是令人敬佩的。

在公開的場合,我會稱呼他會長、元老,但是私底下卻是稱他的英文名字Joe,不是對他不敬,而是覺得比較親切;相對的,他每次見到我,卻是非常有禮貌的一句「陳先生」。

Joe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從鄉下新會古井來美,雖然他是懂英文的,但是他一口英語卻是我永遠都聽不清楚的。閒聊的時候,他和太太Merilyn江玉瓊都會聊起他們的往事,最有趣的就是當年結婚的「趣事」。

話說他們原定1961年聖誕節要結婚,但是從軍的Joe卻因柏林危機臨時被徵召入伍,婚禮因此被迫提前兩周舉行,婚後隔天兩人即要揮別兩地,卻也加深了彼此的信認與愛。退役後夫婦倆從北加搬到南加,開始自己做超市生意,並兩人育有三名子女。

在洛杉磯韓國城附近開雜貨店的他們,經歷了1991年洛杉磯大暴動。僥倖逃過一劫,也因為兒女長大成人,夫婦倆就決定結束生意,開始了退而不休的僑社服務生活。對於一對住在橙縣小西貢的七十多歲老夫婦來說,幾乎每天開車到華埠,這種能耐與堅持,能有多少人做得到?Merilyn就說,出來華埠見見老朋友,喝茶打牌日子比較容易過,一天要是沒有出來,就會渾身不自在。

飲茶的時候,Joe喜歡吃咖哩豬腳,但是因為屬於高脂肪高熱量食物,一般Merilyn都會不讓他吃。有時太太不在身邊,其他的僑領也會醒目地點給Joe吃。唉,有時人活到一大把年紀,戒口固然對身體的健康很重要,但是能在有生之年享用自己喜歡的食物,又何嘗不是一種讓人內疚的滿足感?

趙氏夫婦為善最樂
對於做善事,Joe一向不落人後,做生意的積蓄不少,但是對於捐款也毫不吝嗇,總是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,第一個站出來把錢奉上,小則五十一百,大則成千上萬。除了在美國,他們夫婦也常回到古井,修橋補路建校樣樣都做齊,還贏得當地人給他的「省長」美喻。他與美國首位華裔女聯邦眾議員趙美心的曾祖父就是同鄉的。

幾年前我參加「為愛而騎」籌款活動,Joe也不例外地成為我的主要贊助人之一,不但自己捐款,還幫忙號召其他僑領出錢。三年的活動,每次都在華埠籌得一兩千美元。事後這幾年雖然沒有參加了,但是Joe不時也會問起我還有沒有騎車,需不需要籌款。我想,這才是發自內心的善心,這才是真正不問回報的善長仁翁吧?

Joe也是一個敢怒敢言的人,見路不平就會拔刀相助。當然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贊同他的想法,但是我們每個人也都一樣,有意見也有異見呀。很多活動都可以看到Joe的身影,只要他有意見的,就會滔滔不絕大發偉論。社區裡如果少了這些願意和敢出來的人,即使沒有爭到什麼實質權益,也會讓其他人以為我們是懦弱的一群。

最後一次見Joe是在農曆新年之前,後來我回大馬過年。過節之後才聽到他中風,以及身體健康出現其他狀況的事,當時還覺得蠻驚訝的,因為個子高大的他,一點也不像有病的人。再後來聽說他在醫院加護病房,醫生也告知家人做好心理準備,就知道情況不妙了。今天Joe逝世,享年77歲。唸阿彌陀佛迴向給他,祝他一路好走。RIP Joe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