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05.2011

難忘又難過的四樓

web photo
不喜歡來到這個四樓,不管是多年以前,還是多年以後,同樣的都不喜歡。

洛杉磯兒童醫院四樓,是骨髓移植部門所在地。好多年前來到這裡,探訪一位患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(AML)小妹妹A,忘了她當時幾歲,應該是8-9左右。為什麼會探訪不相識的A?因為那時跑醫療線,認識了亞裔奇跡骨髓配型協會A3M)的華裔專員L。

一般來說,我們的合作關係,就是當有患者需要找尋匹配的骨髓時,協助A3M散播訊息,希望民眾登記為骨髓捐贈者,當中或許可以為病患找到骨髓匹配的人。有一次,我們就刊登了A的故事。大部份情況下,我們只負責這第一步的報道,之後有沒有找到匹配對象,又或者是否接受骨髓移植之類的後續報道,往往都是被忽略掉的。A是一個例外,因為不久之後L告訴我,A找到了「對象」,並且將會到兒童醫院進行移植手術。

那時除了替A感到高興以外,我也起了「私心」,在徵得家屬同意下,要前往醫院探訪A,想要寫一篇骨髓捐贈與移植過程的報道。於是就帶著緊張的心情到醫院去。接受骨髓移植前,病人必須接受化療(或加上放射治療),以把體內的細胞通通殺死,用醫生的解釋就是「把一塊不好田地裡的樹與草連根拔起,再種下新的、好的樹苗」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免疫能力可說是到達零的地步,因此必須住進完全無菌無毒的隔離病房裡。

我就是來到四樓,隔著玻璃窗看著躺在床上看電視的A。她顯得那麼的弱小。媽媽叫她和我這個叔叔打招呼,她也顯得愛理不理,可能是面對陌生人,加上身體很虛弱,這種反應是可以理解的。後來我和A媽媽聊了一下,說會再回來探訪,以了解更多的資訊。

據了解,接受骨髓移植之後,病人還需要待在隔離病房內大概10-14天,以確保沒有產生移植排斥,同時新的骨髓已經在病人體內產生作用,開始生產紅、白血球、血小板等細胞。整個恢復過程大概也要好幾個月。

因為工作忙碌,後來的一兩周也沒有回去探訪A,想說等她出院後再到家裡去看她。這種報道也沒急著要寫的必要,一定要先觀察病人在移植後的情況,才能寫出更完整的報道。

在我準備要採取下一步行動時,L跟我說,A因為移植後排斥,已經過世時。雖然我跟A不熟,那一刻心裡還是默默地為她流淚。我不知道她的家人怎樣面對,也因為來到這種地步,新聞是無法繼續寫下去,而沒有繼續和A的家人聯絡了。我想他們也不會想要見一個陌生的記者吧?

今天因為做口譯的關係,又來到兒童醫院的四樓。16歲的B同樣因為患上AML而需要接受骨髓移植,比較「幸運」的是,他那12歲的妹妹V是符合資格的匹型人選。由於B的病情並非嚴重性,所以家人還有是否要做骨髓移植的選擇權。當天的會議,就是醫生和病人講解為什麼要做移植、移植後的生存機率、後遺症等問題。沒想到一聊就四個小時。當然,對家屬和病人來說,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,再花40小時也不算多。

對這種並非嚴重性的病人來說,如果不願意(或無法找到匹配的骨髓捐贈者),就必須接受化療,以防止病情復發。根據醫生引述的各項研究報告,都傾向於接受骨髓移植,這樣病人被治癒的機率會更高。然而醫學上沒有百分百的事,所以移植手術之後是否會有不良後果,會不會有併發症、會不會受到感染、會不會需要第二次的移植等等,沒人敢擔保。每次我說到「如果發生…可能是會致命性的」,我都覺得整個時空停頓下來,狠狠地在病人及家屬身上刮一刀。

移植病人面對的風險,包括靜脈閉塞病(veno-occlusive disease,簡稱VOD),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(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,簡稱GVHD)。 這兩種情況都會是致命性的,因此在進行移植前後,都需要用藥物去控制,以免出現這些情況。

以前在採訪時,都不會擔心這些醫學名詞,因為可以查看字典。然而在做口譯的時候,就真是擔心吊膽了,畢竟我們又不是醫學系學生,那學得了那麼多的醫學名詞。因此就會要求醫生加以解釋是什麼東西。(冒汗)其實醫生也知道必須要解釋,單看那些VOD或GVHD的縮寫,除了別的醫生,看來沒幾個人懂。

捐贈者是否也有風險呢?從前也有採訪過一兩位捐贈者,他們都說「沒事,就是一點麻的感覺…」。那時候採用的方法比較不一樣,先讓捐贈者全身麻醉,再從他們的盤骨位置,把長針刺進去抽出骨髓,接著移植到病人身上。現在則不同,醫生說只要做像抽血那樣的「外周造血幹細胞」(PBSC),把血抽出,透過機器分解骨髓,血液則從另一邊又輸入捐贈者體內。唯一要事先準備的是打三、四次的造血細胞因子(filgrastim,類似激素),使骨髓排出更多的幹細胞到血液裡。這種捐贈方法對捐贈者造成的風險更低。

V也有在場聽之前的討論與問答,但是一個12歲的小妹妹又怎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呢?從法律上來說,家長可以代一個未成年人作決定,也就是說即使V反對,也是無效的。但我想她又怎會對自己的哥哥說不呢?當然我還是希望她多了解一點,因為她必須要忍痛去救活自己的哥哥,那是一件非常偉大和勇敢的事。

家長當然不忍心看著兩個小孩挨針,但是在這種關鍵時刻,只要能救活小孩的方法,都會去嘗試。其實,在有匹配的捐贈者情況下,還得看病人自己的狀況,醫生必須檢查他所有的器官,確保它們可以承受移植前的除根化療。這也引起了另一個問題:如果現在不做骨髓移植,可以等到以後再做嗎?醫生的答案是「當然可以」。然而必須要知道,「下一次」病人的器官還否還那麼健康能承受化療?其他條件因緣是否具足?等等。這時,真的沒有人知道。換句話說,錯過了當前的機會,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有了。

不知道他們最後的決定是什麼。只是希望祝福B,讓他早日康復,更祝福他們一家幸福團圓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