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在迎新周,身著峇迪衣,與大馬國旗「輝煌條紋」合影。 |
國際學生事務部屬下的國際學生中心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,不但提供了打工的機會,同時也有一個大型的廚房,讓我們在週末不像吃食堂的美國餐時,可以約三五個朋友一起下廚,品嚐不同國家的美食,週末就在吃喝玩樂笑聲中度過。
大馬留學生曾經在八十年代「風光一時」,佔康貝爾大學國際學生人數一把交椅,所以國際學生的需求,其實就是大馬學生的需求。然而到我們這一代時,來自南美洲的國際學生最多,都講西班牙語,好的東西都不會第一手交給我們。「淪落」到這種地步,唯有萬事自立更生了。
![]() |
與國際學生一起到北卡州立公園踏青。 |
在國際學生中心常聽到的語言只有兩種,即西班牙語和華語。由於互彼聽不懂對方的語言,所在一起活動時,大家一定要用英語,避免招惹對方懷疑是不是在說些一些閒話。從另一個角色而言,我們也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,時間有限,加上學習態度不怎麼樣,所以學到的都是幾句問候的話語。
![]() |
吃比薩也成為國際學生的主要校外活動之一。 |
南美洲的學生則由於文化背景的關係,見面時總是會互相親臉,或來個擁抱,初時感覺怪怪的,日子久後就見怪不怪了。然而,始終都沒有機會和南美洲的美眉親臉或擁抱,也許他們也瞭解東方人的文化,沒有「強求」,見面時大家都是「嗨」的一聲打個招呼,至於和男生則是習慣性的握手。
來自歐洲的學生,基本上他們也是白人嘛,數百年前和美國人的老祖宗也是兄弟關係,所以他們也很少把自己當作是「國際學生」,除了英語口腔有點不同,實際上也很難分辨他們來自哪一個國家。慶幸的是他們也支持國際學生事務部的活動,讓我們嚐到了法國、瑞士、澳地利等國的傳統小食。
-----
此文於2002年發表於南洋商報「家喻賦曉」教育專欄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