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18.2010

越洋留學夢之三:國際學生

在迎新周,身著峇迪衣,與大馬國旗「輝煌條紋」合影。
大學的校園生活,想要加入美國人的圈子並不容易,話題文化背景都不同,加上有「主客」的分別,所以必須花費好一段時間才有辦法和美國人建立友誼關係。一般來說,我們都是和國際學生混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,大家都是異鄉人,加上進出國際學生事務部的機會多,自然容易打成一片。

國際學生事務部屬下的國際學生中心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,不但提供了打工的機會,同時也有一個大型的廚房,讓我們在週末不像吃食堂的美國餐時,可以約三五個朋友一起下廚,品嚐不同國家的美食,週末就在吃喝玩樂笑聲中度過。

大馬留學生曾經在八十年代「風光一時」,佔康貝爾大學國際學生人數一把交椅,所以國際學生的需求,其實就是大馬學生的需求。然而到我們這一代時,來自南美洲的國際學生最多,都講西班牙語,好的東西都不會第一手交給我們。「淪落」到這種地步,唯有萬事自立更生了。

與國際學生一起到北卡州立公園踏青。
國際學生事務部每年都會辦一些具文化色彩的活動,如農曆新年慶祝會、南美洲食品節、感恩節火雞餐會等,數十位的國際學生就聚在一起,各自準備當地的美食,再配合相關的文娛表演,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情誼。品嚐了不同地方的美食,可是要我叫出它們的名字,實在好難,因為忙著搶吃而沒有留心聽食物介紹。而我們大馬學生最拿手的食物,就是咖哩雞、釀豆腐,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香噴噴的椰漿飯。

在國際學生中心常聽到的語言只有兩種,即西班牙語和華語。由於互彼聽不懂對方的語言,所在一起活動時,大家一定要用英語,避免招惹對方懷疑是不是在說些一些閒話。從另一個角色而言,我們也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,時間有限,加上學習態度不怎麼樣,所以學到的都是幾句問候的話語。

吃比薩也成為國際學生的主要校外活動之一。
在眾多的國際學生群當中,我發現日本學生是最能「往外發展」的,他們很少聚在一起,大講日本語過個癮,相對的,彼此之間見面都講英語,或者捉緊機會溶入美國學生的圈子,哪像我們,有事沒事就和自己人「埋堆」,難怪英語進步速度那麼慢。

南美洲的學生則由於文化背景的關係,見面時總是會互相親臉,或來個擁抱,初時感覺怪怪的,日子久後就見怪不怪了。然而,始終都沒有機會和南美洲的美眉親臉或擁抱,也許他們也瞭解東方人的文化,沒有「強求」,見面時大家都是「嗨」的一聲打個招呼,至於和男生則是習慣性的握手。

來自歐洲的學生,基本上他們也是白人嘛,數百年前和美國人的老祖宗也是兄弟關係,所以他們也很少把自己當作是「國際學生」,除了英語口腔有點不同,實際上也很難分辨他們來自哪一個國家。慶幸的是他們也支持國際學生事務部的活動,讓我們嚐到了法國、瑞士、澳地利等國的傳統小食。

-----
此文於2002年發表於南洋商報「家喻賦曉」教育專欄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