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常常都說她的命很苦,自從嫁給父親之後,吃盡了苦頭,即使現在已經年老退休,不時還會在閒聊時向我們「訴苦」。苦的不是家裡窮,而是棘手的妯娌關係。
父親是長子,作為大媳婦的母親,自然要承受不少的壓力。先是家務,據說祖母一點都不碰,從頭到尾的小大事務全由母親一手包辦。再來就是傳宗接代,因為第一胎生的是大姐,後來懷孕也不幸流產,所以一直為祖母視作「孵不出小雞的母雞」,日常生活中處處給予為難。
母親常說,「這一輩子受了不少的氣」。作為一個傳統的女性,她沒有反抗的能力,只能默默的忍受。後來哥哥出世,似乎也沒有改變她的命運。她有時回憶說,「好幾次真想自殺,可是想到你們還那麼小,就狠不下心…」一邊說,一邊流淚。我對這些情況都沒有什麼印象,而我們與祖母的關係,也因為從小就因母親的「訴苦」而建立了隔閡、乃至敵對的關係。可能自己 也算是叛逆的,又或者要替母親出口氣,所以常常和祖母頂嘴,甚至因為吃過巴掌。
母親40多年為人媳婦的角色,隨著祖母數年前逝世而結束。雖然不必再服侍任何人,可自己的年紀也老了。有時和母親聊天時,她不知怎樣又會扯回這些陳年舊事來。我想,老人可能將唯一的記憶空間,都留給年輕時期的事情吧?一聽到母親說往事,我都會叫她「放下」,事情都過了那麼久,好與壞,對與錯,追究起來又怎樣?都已經無法改變事實了。常常把這些不愉快的往事壓在心頭,不舒服是自己,何不在有生之年,想更多開心的事,好好享受每一刻呢?
之所以會寫這一篇文章,主要是日前看了以下這篇好文章,貼上來和大家分享:
《姑嫂》~何美諭
記憶的本身其實是由兩個面向支撐起來的:真實與想像。然而,記憶的真實性往往隨著記憶的持久性漸趨減弱,彌補上的即由想像執掌。
就像現在我望著母親在廚房忙碌的側影,試圖喚醒幼年時母親在廚房的形象。我不管記憶的真實如何,只截取我想要的,並且擴大虛擬我的認定。於是唯一截取到的是她與二姑在每個除夕夜裡兩人周旋在不到 三坪 空間的緊張局面。一個小小的廚房宛如一個小型的戰場:切菜、殺雞、剖魚,利落的刀法剁剁有聲,現場一片血肉淋漓。爆香物落入油鍋,剝剝作響;任何食材接觸油面時都疼痛得跳躍起來。一陣煙霧瀰漫猶如征塵四起。兩個女人頭戴廚帽如盔、圍裙如甲,各自握著菜刀、鍋鏟如利器、盾牌。然而真正鋒銳的武器不在菜刀、鍋鏟,而是口語言談。顯然地二姑是占上風的人,其氣勢之盛、言語之利讓母親節節敗退、招架不住。母親時常沉默,讓二姑的語言隨著油煙征塵、菜刀利器淹沒她、刺向她。她不是沒反擊,但柔弱得沒殺傷力,只能任由二姑的砲火連轟,汗涔涔地搓揉著沒有防禦能力的鎧甲圍裙;搞得圍裙紅一塊、黃一塊、黑一塊,傷痕累累地表明了戰敗的事實。最後只能懦弱地流淚,宣稱洋蔥熏刺了眼。
這就是記憶中母親在廚房的形象,不僅是個戰敗者,而且懦弱可憐。那時年幼的我已懂得生氣,氣二姑的蠻橫,但更氣母親的懦弱。儘管記憶中有其他形象的可能,我卻將它們排除不予截取,並且加油添醋地促使這個形象的完整,然後恨恨地帶著怒氣不想原諒母親的懦弱。儘管二姑與母親已二十多年不曾出現在同一間廚房裡,但我仍不放棄我的怒氣,原因是母親在二姑面前所展現的懦弱從廚房延伸到與姑姑、叔叔們相處的模式。
姑姑、叔叔們的嘴都很尖酸刻薄,而這樣的「才能」只用在母親身上。母親本身沒什麼錯,錯在她的丈夫是家中的長子,仗著父母的溺愛目中無人、任意作為,因此姑姑、叔叔們對父親多有埋怨,所以廚房戰場的形成根本是受到鬩牆戰火的波及。其中二姑的嘴最厲害,在她的眼裡母親一無是處,她藉著對母親的蹂躪,掙得一些對父親的精神勝利。偏偏父親只在乎自身在家族事業中的掌權,母親受姑姑、叔叔們的欺負他一概不管。我想父親有意利用母親的懦弱以平衡他的霸道。
母親的懦弱一直都在,就像現在會在廚房裡忙碌,就是因為二叔命令母親要為住院的二姑照料一切。二姑沒結婚,老病住院,兄弟姊妹們避之唯恐不及。在二叔一聲令下,照顧二姑的擔子就落在母親身上。母親果然如我的記憶,只會懦弱地承受,不懂得反擊。
我故意挑釁地問母親:「二姑不是嫌妳煮的東西不好吃?她吃得慣嗎?」母親完全不把我的話當回事,喃喃地猶如自言自語,說二姑的廚藝真好,她有好幾道菜是二姑教的,真希望能再跟她多學幾道菜。
我又挑釁地說:「以前一起煮年夜飯時二姑常羞辱妳。」母親還是一樣喃喃地說,說她不記得有這樣的事,說她倒記得二姑挺會談古說笑。
我還是不放棄地挑釁:「妳難道忘了他們那些人是怎樣地對待妳?」
母親乍然停止炒菜轉頭凝視著我,面帶嚴肅地說:「人為什麼要這樣計較?」之後又喃喃地說:「妳二姑病得那樣重,妳應該要去看看她。」
就這樣我隨母親來到了醫院。我充滿著武裝,隨時準備為母親反擊。但這不是另一個戰場。二姑像一個曾經充氣過飽如今猛然洩氣的氣球。她的皮膚到處可以看到皺褶;那些褶紋粗糙顯眼,彷彿刻意宣揚歲月與病痛對二姑軀體的強制占據。面對一個這樣的軀體,我不得不卸下武器。然而防禦之牆仍在。
只是母親與二姑,在用餐的過程中,兩人像是小女孩在扮家家酒,我的防禦頓時凸顯了我的機心,這時我好像是比她們還涉世深的老人。病床上的小餐桌擺滿了碟碟盤盤,母親與二姑,一邊說話,一邊咯咯笑。她們為對方夾菜,每夾一道菜就說一個名稱,那些名稱包括:生煎鮑魚、焗烤龍蝦、嫩燒羔羊、奶油干貝…她們宣稱她們在吃山珍海味。其實二姑有糖尿病,母親煮的食物都很清淡。她們以遊戲的方式讓飲食變得豐富有趣。這兩個小女孩,最後以一杯酒為這豐富的一餐畫下句點,當然這僅是白開水而已。她們舉起杯子時我也忍不住跟著動作啜了一口,我彷彿喝出了酒味,有微醺的感覺。
母親去洗滌餐具時病房就剩我與二姑。二姑告訴我,她在加護病房時,在迷糊的意識當中她對死神完全投降,甚至祈求生命完結。但她一直聽到我母親對她的呼喚。那呼喚聲彷彿她童年時貪玩至黃昏,我祖母喊她回家的聲音。於是放棄生命的念頭才轉為求生的意志。在一個早晨裡她睜開了眼,望著身上冰冷的儀器、蒼白的牆,心裡充滿著恐慌。等到病房探望的時間到恐慌的心才放下,因為我的母親來到了她面前,兩人一見面就淚眼相望。二姑說,妳母親真像個菩薩。
母親回到病房後,宛如小女孩的她們依舊笑聲不斷。當我掩門要離開病房時,記憶中除夕夜裡的廚房已煙消塵散。或許,從來沒有戰場的存在。
現代人很少和其他家庭成員同住,面對妯娌或姑嫂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多。不知道你又有什麼看法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